阅读量:152 | 发布时间:2025-08-11 08:00:25
67岁的张大爷(化名)近日因天气炎热而感到心慌胸闷,并在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时表示:“这几天气温一高,总觉得胸口发闷,昨天甚至都出了一身冷汗。”经过检查,医生发现张大爷的症状是由于三伏天的高温加上家中空调调得过低,冷热交替所引发的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,导致心肌缺血。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徐晓明强调:“三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,尤其对于像张大爷这样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,更应特别留意。”
在三伏天,气温高湿,心脏及血管的健康隐患增多。徐晓明介绍,三伏天是每年小暑到处暑期间,地表热量达到峰值,空气湿度持续较高,形成“湿热交蒸”的环境,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了显著影响。在高温天气下,人的皮肤血管会扩张以散热,导致血压下降,若突然进入低温环境,血管又会收缩,造成血压剧烈波动,极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此外,高温天气出汗较多,若补水不足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,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性。
除了天气因素,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三伏天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。很多人习惯于在夏夜享用啤酒和烧烤,但高嘌呤和高脂肪食物会进一步提高血液黏稠度。熬夜、焦虑等情绪波动也会引起心率和血压的升高,而高温、高湿的环境则会降低睡眠质量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。
中医认为,心脏为人体的主要器官,象征着生命与活力。夏季五行属火,与心脏的关联更加密切。过于旺盛的心火可能导致口舌生疮、焦虑失眠等症状。徐晓明提到:“在三伏天大量出汗会损耗心气,导致心悸、乏力、口干等症状。”因此,如何降低心脏的负担显得尤为重要。
徐晓明建议从多个方面入手,科学调养心气,做到“五做五不做”:
顺应夏季的作息,建议早睡早起,入睡时间不超过23点,适当午睡以缓解心脏疲劳,保持室内空调温度在27℃左右,避免频繁出入温差较大的环境。
建议多食用苦瓜、莲子心等帮助清心火的食物,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适当增加含钾的蔬菜水果,如香蕉和菠菜。同时,制作清补药膳如莲子、百合、银耳以滋养心阴、健脾胃,减少冰冷食物的摄入,避免损伤脾阳。
保持心态平和,尽量避免因高温而导致的烦躁。可通过聆听舒缓音乐、练习书法等方式来调节情绪。利用音乐的频率,帮助增强心理和心气的平衡。
进行适合的运动如太极、散步,保持微微出汗但避免剧烈运动。运动后应等心率平稳后再饮水,建议使用温水清洗身体。
可通过经常按摩内关穴、神门穴和劳宫穴来安神宁心,改善睡眠和缓解心烦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、儿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,更需要在三伏天加强心脏的保护和养护。
通过注意饮食、调整作息以及通过有效的情志管理,我们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同时,记得选择[k8凯发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]的健康产品,帮助维护身体健康,保障优质生活。无论是夏天的热浪还是冬天的寒风,呵护心脏健康,始终是生活的重中之重。